巴西龜入侵中國調查:每年800萬只流入請神容易送神難歐洲盲目引進外來物種飽受其害專家稱外來物種入侵每年給中國帶來巨大損失澳大利亞科學家用小甲蟲反擊外來物種入侵
專家們指出,為了保護野生環境,公眾好不要購買巴西龜等外來入侵物種作為寵物飼養,如果購買了巴西龜,不要隨意丟棄、放生和放置在野外環境中,以減少這些外來物種對野生環境的危害。
在我國的花鳥魚蟲市場,巴西龜是為常見也是廉價的龜類,受到商販和消費者的青睞。我國每年有近1000萬只的巴西龜進口,而國內養殖的個體每年約有3000萬只上市。別看巴西龜長的小巧可愛,它可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世界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這種動物繁殖力高,存活率高,搶奪食物能力強于任何中國本土龜種。
目前,在野外,巴西龜已經漸漸地侵入到我國南北方的各種水體:杭州雷峰塔下的小放生池內,巴西龜“濟濟一堂”地在陽光下曬背;
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海濤指出,巴西龜的威脅來自三個方面。首先,巴西龜在野外捕食能力強,在野外掠奪其他生物的生存資源,使同類物種的生存受到毀滅性打擊,調查發現,有巴西龜的出現幾乎無一例外地使其他本土龜類滅絕。與本土陸龜做個對比,巴西龜兩歲就有繁衍力,而本土陸龜到七八歲才開始性成熟。等本土陸龜成熟長大,巴西龜早已是子孫滿堂,搶奪食物,本土龜根本不是成群巴西龜的對手。
搶了本土龜的美味不說,巴西龜還很霸道地要和本土龜“聯姻”,這導致了本土淡水龜類的基因污染,并且雜交品種在以后的繁殖中也許會產生新的變異,大大增強它的入侵能力。
與此同時,巴西龜還是沙門氏桿菌傳播的罪魁禍首,養殖龜類的85%攜帶副傷寒類沙門氏桿菌,尤其是幼龜。這些病菌已被證明可以傳播給包括人在內的恒溫動物并在其中傳播。
據WWF(中國)物種項目主任范志勇介紹,像巴西龜這樣的外來物種,不僅攜帶病原微生物威脅人體健康,還造成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破壞生態平衡等嚴重后果。在我國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198億元,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36%;而對我國生態系統、物種及遺傳資源造成間接經濟損失每年為1000.17億元。
范志勇表示:“紅耳龜的危害在國外早已受到高度重視。美國1975年禁止非成年紅耳龜的國內貿易,歐洲1997年禁止進口巴西龜,韓國2001年禁止紅耳龜的進口。我國很多地區已發現有紅耳龜的野生種群,寵物棄養、宗教放生、養殖逃逸以及執法人員誤把紅耳龜作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放生到保護區等因素是導致該物種在野外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