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因自閉而從不與任何人接觸的小女孩,在被一只小狗陪伴幾個小時后,竟然面對閃光燈和攝像機唱起歌來;一位常年住在療養院的老人曾經拒絕專業醫師關于走路鍛煉的指導,卻樂意帶著小狗散步……這些小狗都是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和長期觀察后,持證上崗的“狗醫生”。“狗醫生”對許多愛狗人士來說并不陌生,我們不妨請您假設一下,當您整天把狗當寶貝一樣寵愛的時候,是否愿意培養它成為一名為人服務的“狗醫生”呢?
曾經見證了“狗醫生”醫術的老師說,動物對孩子的輔助治療作用是任何藥物都無法取代的。
一位熱心公益的養狗人說,把狗養在家里只是我一個人的寵物,而讓它去參加公益活動,才能更大限度地體現狗的價值。
早在1919年,美國華盛頓市的圣·伊麗莎白醫院就有讓動物探訪精神康復療程中的病人的活動。到了20世紀80年代早期,大眾開始關注動物輔助治療。但是這些狗狗為何能幫助“攻破”科學難關呢?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與伴侶動物共同生活可能會為人類身心健康帶來種種好處,例如有助于減少孤獨感和抑郁情緒、提供社會支持、減緩壓力、提高生活幸福感等等,甚至有助于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等不良生理指標水平。類似效應在一些特定社會群體尤為明顯,例如空巢父母。來自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調查顯示,如果病人有機會對動物表示關心,就能暫時忘記疾病帶來的痛苦。
1998年開始,國際愛護動物協會開始帶著十幾只“狗醫生”定期探訪北京的智障兒童學校、精神病院等機構。海淀培智學校的
曾經參與考量“狗醫生”的業內人士說,能終拿到“上崗證”的狗狗只占報名者的20%至40%。
我們都知道,并非所有的狗狗都適合當“狗醫生”,那么如果家里有性格溫順乖巧的狗狗,怎樣才能送去當“狗醫生”呢?
亞洲動物基金廣州高級項目主管馮冬梅表示,目前亞洲動物基金在內地的“狗醫生”項目僅僅在成都、深圳和廣州開展,所以只有這三個城市、年滿兩歲的狗狗才有機會成為“狗醫生”。入選的狗狗并非通過培訓上崗,而是經過嚴格的考試,“考官將輪番測試狗狗的脾性、社交能力和服從能力,模擬探訪時可能會遇到的各種情況,比如拉拉它們的毛發、耳朵啊,還會看看他們是否護食、護著自己的玩具。”嚴格的考試當然是為了保證“狗醫生”項目的安全,因為這些考試項目是“狗醫生”在探訪孩子、病人時可能遇到的情況,只有那些性格特別溫馴穩定、喜歡和人打交道的狗狗,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狗醫生”。
通過考試的狗狗方可進入“見習期”,工作人員會在相關的活動中密切注視狗狗的一舉一動以及情緒的變化等等指標,馮冬梅介紹說:“狗狗很容易因為家庭的變故而情緒波動,密切觀察是為了保證狗狗能完成工作。”在半年內表現良好的狗狗即可正式“上崗”。這些過關斬將的狗狗也只占到前來報名的狗狗的20%至40%。馮冬梅說:“其實來報名的狗狗都已經是經過家長們考量的,如果性格不夠溫順,主人也不會送來。”
除了“狗醫生”,一個有著更高要求的角色——“狗教授”開始上崗了。
走在街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小朋友見到迎面而來的小狗感到很興奮,本想停下來與狗狗來個親密接觸,但是身邊的媽媽卻趕忙把孩子拉到一邊:“躲遠點,狗身上臟兮兮的,說不定還會有傳染病。”
“狗醫生”的角色不僅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還能幫助大眾對伴侶動物有更多的了解和寬容。
“我們早是從提倡‘伴侶動物’的概念著手的,動物應當是我們的朋友,而不是供玩耍取樂的工具,這樣的定位無疑提升了動物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談起“狗醫生”項目,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的
曾全程參與國際愛護動物協會“狗醫生”項目的北京師范大學特教中心副教授王雁告訴我們:“在參與了‘狗醫生’活動之后,孩子們更加了解了狗,對狗的態度也有很大轉變,人狗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一些孩子的社會能力,比如語言、觀察力、交流能力以及減少不良舉止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
在亞洲動物基金的“狗醫生”項目中,大黑和埃迪是受歡迎的明星“狗醫生”,但是誰又能想到這兩只很喜歡和人親近的狗狗竟然差點成了人們的盤中餐。
當時,大黑原本和籠子里的很多狗一樣,準備被運往廣州動物市場宰殺,是它的主人在付錢給貨車司機后,才將大黑救下,埃迪也是從廣州一個農貿市場救下的,它現在已經成為“狗醫生”動物治療計劃的大使。
目前,廣州地區和成都地區分別有30多名“狗醫生”,它們中有許多都是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狗寶寶,還有的是被主人或基金會收養的流浪狗。老人院、殘疾人康復中心和自閉兒童學校是它們定期要去的地方,那里的老人、孩子和殘疾人都成了“狗醫生”的好朋友,而從“狗醫生”那里受益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馮冬梅介紹說,有個孩子在十幾歲時患上腦癱,因為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變化,所以他一直悶悶不樂,也不愿意接受任何治療。但是在“狗醫生”探訪后的第二天,工作人員就接到了醫生的電話稱,“孩子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并且接受治療了。”還有個深圳的小朋友患有自閉癥,雖然家里養了狗狗,但是從來都不和狗狗玩耍和交流,而接觸到“狗醫生”后,父母發現他開始和狗狗說話交流,人也開朗多了。
除此之外,“狗醫生”項目已升級到“狗教授”項目,“狗教授”常常到居民小區參加文明養寵的宣傳活動,向社區居民宣揚關愛動物、文明養寵的理念。他們也會到小學、少年宮向孩子們傳播關愛小動物、善待生命,以及與小動物正確相處的方法。
那么,“狗醫生”和“狗教授”有哪些不同呢?
亞洲動物基金成都地區的公關經理
朱柯表示:“其實‘狗醫生’和‘狗教授’的受益人不僅僅是孩子、老人本身,他們周圍的護士啊、病人啊、老師啊也都會受到積極的影響。”
因為種種原因,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2006年暫停了“狗醫生”項目。何勇坦誠解釋了原因:“當時這個項目才剛剛起步,‘狗醫生’的訓練、工作人員的培訓、課程的制定等等都必須是科學和嚴謹的,因此需要太多人力、物力的支持,我們擔心不能給項目后來的發展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亞洲動物基金的“狗醫生”項目只在成都、廣州和深圳開展,所以只有當地人才有機會給自己的狗狗報名,這對于許多熱心公益的養狗人來說是一種限制。身在北京的白領于童在得知“狗醫生”計劃后深受感動,“如果這個項目在北京開展,我一定帶著我家狗去報名,畢竟把它養在家里只是我一個人的寵物,而參加公益活動才能更大地體現狗狗的價值。”
在談到“狗醫生”項目未來的發展時,馮冬梅也有著與何勇一樣的擔心。